常见问题
联系我们

QQ:1160019002
电话:0317-5660368
电子邮箱:hscchb@126.com
地址:河北省泊头市富镇工业区
除尘设计厂家邀您关注牢污染企业仍在“上山下乡”
除尘设计厂家 了解到,对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环保门槛抬高的双重压力,“十三五”时期东部地区产业将迎来向中西部转移的新一轮浪潮。然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大量污染企业“上山下乡”同步转移现象依然存在,东部地区部分淘汰的污染产业又被当作“香饽饽”大举引入中西部地区。
产业转移进入加速期承接地环保意识渐觉醒
记者在广东、福建、山东等东部省份采访发现,在经济运行“新常态”下,受工业用地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门槛抬高等因素影响,传统产业向中西部大规模转移的步伐正在加快。
2014年5月在江西投产的奥其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广东转移过来的LED生产企业,占地1200亩,员工1500多人。公司负责人吴守强说:“奥其斯定位于打造全球 大的LED生产基地,占地面积较大,且需要大量工人,但现在广东土地、劳动力都很紧张,就地扩大生产很难,所以公司才考虑转移到中部地区。”
福建三斯达塑胶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福建晋江制鞋业中产生的废塑料为原料生产各种发泡产品的企业。总经理丁志猛说,公司不仅需要较大区域存放回收的废料,且发泡产品也需要很大厂房,如今沿海地区寸土寸金,进一步发展受到制约,今后会考虑在内地设厂。
不仅如此,记者走访的许多企业还反映,当前东部地区为缓解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都在大力疏解传统产业,他们在东部地区已经很难享受到较为优越的产业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挤出效应”。受访的企业负责人普遍认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将迎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
污染转移屡禁不止中西部或重走老路
虽然中西部一些地区已经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着手构建环保新门槛和“一票否决”的环保机制,但在此过程仍存在大量污染企业“上山下乡”同步转移现象,东部地区一些淘汰的污染产业又被当作“香饽饽”大举引入中西部地区。
浙江浦江县被称为“水晶之都”,全县曾有2万多家水晶工厂和作坊,年产值超200亿元。针对水晶产业带来的严重污染,近年来,浦江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开展整治行动,先后关停取缔水晶加工户1.4万多家,并通过提高准入门槛、创新环保技术促进产业升级。
然而,被浦江淘汰的企业却成为部分中西部地区争相引进的“香饽饽”。中部地区某县级市在获悉浦江水晶产业即将搬迁后,成立了专门的“承接浦江水晶产业转移指挥部”,地方领导和市直部门“一把手”紧急出动到浦江“抢项目”。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引进各类水晶生产企业和加工户920多家,机械设备1万多台(套)。
河北武安市冀南钢铁公司现有630万吨产能,其中100多万吨需搬迁压减。公司副总经理魏考增介绍,2014年他们接待了两批来自中西部地区的考察团,都表示愿意接收并负责办理审批手续。
建筑陶瓷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也会造成一定污染。近年来,有着“南国陶都”之称的广东省佛山市众多陶瓷企业迫于环境压力,纷纷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江西、四川、山东等地纷纷向佛山陶企伸出了“橄榄枝”,“成功”吸引了一些陶企,逐渐发展成新兴的建陶产区。
完善环保约束机制促产业“干净有序”转移
专家建议,“十三五”期间应从宏观政策和制度层面完善约束机制,促进产业“有序转移”和“干净转移”。
完善配套政策,进一步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西部地区既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也是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促进生态环境保护。陈耀说:“目前,全国和省区两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已经完成,但推进规划的落实尚存在不少困难,关键在于要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如加大对承担生态主体功能地区的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交通、产业、城镇、环保、民生等领域采取更多的倾斜政策。”
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产业布局规划并提高环保门槛。专家认为,中西部地区应摒弃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的“追赶模式”,转为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地区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科学有序地承接产业转移。
一方面,国家应从加强顶层设计,根据主体功能区规划制定区域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引导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企业向相关地区有序转移;另一方面,承接地对将要引入的企业,应根据当地的环境功能区划、环境容量,建立空间准入、总量准入、项目准入“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制度和专家评价、公众评价“两评结合”的环境决策咨询机制,从源头上防止污染迁移。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江西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董福长说,长期以来,以GDP为核心的考核评价导向让许多地方为了政绩而不惜破坏资源环境,为追求一时的增长盲目上项目、引投资。“十三五”期间,应建立科学完善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领导干部年度述职、地方和部门绩效考核内容,并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